推廣半工半讀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需要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職業教育的話題升溫。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對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意義不言而喻,討論的熱點在于如何加快步伐,創新經驗,豐富成果。由是,許多老工人、老教師提及半工半讀教育。
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非自今日始,也非我國獨有。它以“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訓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不僅可以掌握職業技能,而且可以獲得合理報酬,緩解就學期間經濟壓力”的特點,一舉多得,廣受歡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半工半讀教育在我國許多城市曾十分普及,培養了大批技術工人,當年各行各業的許多能工巧匠都曾經有過半工半讀的教育背景和經歷。
2006年,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在部分職業院校中開展學生通過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試點,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的要求,教育部在107所中等職業院校開展了半工半讀試點工作。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職業教育的理性回歸。遺憾的是,后來關于試點進展、推廣情況,除了某些個例,鮮見更多報道?梢,這項工作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在有重申的必要。
半工半讀回歸不是簡單的重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其現實針對性。
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需要相應的教育體系培養多層次、多樣化的各類技術人才,職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我們需要高端、尖端人才,但不可能人人都去“高”“尖”,多數人還是要從事中低層的普通職業。單一的高等教育不能滿足實際需求,也沒有必要讓多數人都去擠高等教育的“獨木橋”,因此,職業教育(包括半工半讀模式)的發展是一種必然。
職業教育的實踐性很強,掌握一門技術技能,只靠書本和課堂遠遠不夠,必須有足夠的實踐經驗。半工半讀的模式恰恰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使學生在學期間就進入實際操作,有利于盡快成才,畢業后就能頂崗、頂用,因而受到用工單位的歡迎。在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這種以就業為導向的求學模式也成為許多學生的首選。
對合作辦學的用人單位而言,半工半讀有定向培養的含義,既可有針對性地培養崗位亟需的技術技能骨干,又可充分利用現有的設備設施,還能創造經濟效益,何樂不為?許多貧困家庭把培養下一代作為脫貧的希望,但日漸增加的學費又是他們的沉重負擔。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為貧困家庭子女求學減輕經濟壓力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肯定會吸引更多的學子。
教育部門要轉變發展思路。高校盲目擴招不是正途,反而會使有限的教育資源打了折扣。莫如分出人力、財力、精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用工單位要破除“惟學歷論”。高學歷不等于人才,不適用的高學歷放在不適用的崗位就不是人才。目前勞動力市場上大學生求職難而“高級藍領”稀缺,不是很說明問題嗎?
半工半讀的教育模式很有前途和希望,全社會都應該為推動其發展盡力。